投身“五点一线”勇立碧海潮头 (二)
大连理工大学积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贡献纪实
辽宁省在勾画“十一五”规划蓝图时,犹如捧出了五颗珍珠、一条玉带,精心镶嵌于渤海之滨、黄海之畔。其闪动的七色光芒,一经示人便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这就是以建设锦州湾沿海经济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丹东产业园区为标志的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发展战略。
置身这片热土,大连理工大学深感责任重大。该校以极大的激情、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投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之中。这所全国重点大学力图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携手振兴:搭建平台合作共赢
搭建一批合作平台,研制推广一批自主创新型科学技术,并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高新技术,尽快促成一批技术在企业实现引进消化、集成再创新与技术扩散,一直是大连理工大学服务企业振兴地方经济追求的目标。事实证明,多年来,这些举措与服务“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目标相吻合,并不断走向成熟。
在已有的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大批部省级和校级实验室、研究所的基础上,大连理工大学根据东北尤其是辽宁的产业结构,构建了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实验室等13个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纳米材料科学研究中心、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中心、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中心、物流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校内研究开发机构。
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机遇,一种能够稳定科研方向、稳定科技投入、稳定产出成果、稳定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稳步提升企业能力的崭新合作模式破茧而出。
“辽油—大工研究院”已启动修造船基地设计施工技术等4个项目,研发经费达2000多万元,4个工程项目总投资为1.5亿元。目前该研究院已完成了5万载重吨成品油船的主体设计,并通过国内19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的审定。这是国际船级社按照“安全、环保、经济”的理念,实施“结构共同规范”后,国内第一个通过主体设计的船舶。
还有一批重头戏陆续上演。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国家发改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第二批项目。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厦主体于2006年11月1日封顶。该中心旨在整合国内外科研成果,搭建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实现技术集成与推广,为企业发展创新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和支撑。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已于2005年11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
为推动大连市光电子技术快速发展,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光电企业在大连高新区成立了大连光电子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该中心以研制国内顶尖的光电子产品、占领国际光电子技术的制高点为目标,同时承担为大连市光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的重任。目前,大连理工大学已投入2000万元购置研发设备,大连市政府提供了相关配套支持经费,研发工作已全面展开。
为推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06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成立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与政府研究机构和其他高校的学术研究机构密切合作,研究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所需的相关政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承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论证、设计等任务;组织、策划举办国际航运中心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到大连讲学,为加快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实现“港航立市”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今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与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半导体发光照明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专门围绕半导体照明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大连奥拓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专门从事汽车车身装配系统、传输系统、生产工具开发的大连汽车车身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与大连创思福液力偶合器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创思福调速中心有限公司。与企业携手合作,承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任务的研发机构如同雨后春笋,生机盎然。
在辽宁省、大连市经委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成立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校企合作委员会,标志着该校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截至2007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已拥有29家会员企业,共推进并实施了210个技术合作项目,项目合同金额为10191.8万元;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校企合作委员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先后与大连市石化行业、船舶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26家重点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实施技术合作项目485个,合同总金额为8337.8万元。
从2006年8月至今,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积极为辽河石油勘探局、中油抚顺石化分公司、华锦化工、本钢起重机厂等数家会员企业举办管理和技术讲座,并先后在沈阳华晨汽车、沈阳机床集团、辽河石油勘探局等企业开办机械、材料类工程硕士班与工商管理硕士班,累计有百余人参加学习和培训。
成果初现:“五点一线”大有可为
以“五点一线”为支撑、“西拥渤海、东挽黄海”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刚一起步,就已成为外商外资竞相涌入、内商内资纷至沓来的开放热土。
通过科技开发、技术服务、战略咨询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创造效益,大连理工大学科技人员勇担重任,倾力而为。如今,在每一具体的“点”和“线”上,都有大连理工大学教师活跃的身影。
——化工学院张永春带领的课题组以吸附精馏法回收二氧化碳专利技术为依托,为锦州六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建造了回收制氢尾气二氧化碳、生产3万吨/年食品级二氧化碳装置,生产的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产品纯度高达99.996%,水含量小于8ppm,原有的甲醇、乙醇、乙醛、甲烷等杂质全部为零。
——环境与生命学院张树深课题组自2006年以来,为“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近百项,环境影响报告表百余项,累计完成合同额达1120万元,为“五点一线”发展战略打造环境友好型工业区做出了贡献;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并完成大连市第一个规划环评,两项工作均受到专家的好评,得到国家环保总局的认可,在国内起到了示范作用。
——土木水利学院港口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参与辽宁省“五点一线”发展战略以及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该中心从港口物流角度,开创性地主持完成了《大连港“一岛三湾”核心港区规划》、《长兴岛造船工业园区的工程方案设计》、《长兴岛海岸演变分析》、《长兴岛海冰调查》、《大连船舶重工长兴岛基地选择方案》等13项港口规划项目和专题研究,首度完成《辽宁省港口资源整合战略研究》,创新资源整合模式,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获得中国航海科技进步三等奖;率先提出并编制完成大连航运价格指数,完成了《大连航运交易市场的功能提升研究与对策》、《营口沿海产业物流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工程可行性研究》等。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陈贵军课题组采用密闭式高温冷凝水回收技术,解决水泵输送高温水的汽蚀现象,实现了高温冷凝水的密闭式回收,减少了“白色污染”,节能效益显著。该技术为国家专利技术,设备已实现批量生产,在蒸汽热力系统的各个领域,包括烟草、汽车、啤酒、石油、化工、造纸、橡胶、钢铁、纺织、印染、食品等诸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该项目已为大连市创造节能效益约4000万元。
——管理学院刘晓冰教授与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的不少企业有很深的交情,这缘于他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这些企业实现了管理信息化,进而提升了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速了产业升级。
由大连理工大学与企业合作研发转化的项目不胜枚举,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一二,但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校企合作,双方共赢。在合作中,大连理工大学科研人员有了施展才智的舞台,大有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累积起大连理工大学日益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声望,从而为该校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碧海青天际,正是弄潮时。“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将给辽宁带来的美好未来,人们有理由充满期待,而在科教兴国、科教兴省中勇于担当重任的大连理工大学将不负众望,借助“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建设的东风,大展鸿图,早日实现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