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心概况新闻公告人才团队研究成果人才培养政策文件共享平台合作交流联系我们
新闻公告
 中心新闻 
 通知公告 
 协同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公告>>中心新闻>>正文
 

【光明日报】将爱国情怀书写在东北大地上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丈量中国】

  夜深人静,大连理工大学辽宁重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楼里灯火通明,8位大连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还围坐在电脑前,反复审核“第三代核电环形起重机”项目的每一组数据。这样的场面每一天都在上演,这既是大连理工大学科研人员深沉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也是他们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爱国实践。

  上顶天:校内外协同让科技成果“牛”起来

  如何将拥有雄厚人才和科技资源的高校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大连理工大学早在十多年前就瞄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开始了摸索。2006年,大连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合作研究院,让企业研发机构入驻校园,成为“科研特区”。“沈鼓—大工研究院”应运而生。来自工程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等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组团”应对沈鼓集团的前端科技需求。10年探索,大连理工大学不断“输血”,提升了沈鼓集团“造血”功能,加快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一批原创性成果从这一研究院走了出来——我国首套十万等级空分装置压缩机组、世界生产能力最大的WK-75矿用挖掘机、百万吨乙烯裂解气压缩机,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余项,这让沈鼓集团在世界“牛”了起来。“沈鼓—大工研究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2年11月,大连理工大学在此基础上,牵头成立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里程碑式的产品——百万吨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组问世。它的研制成功,使得该类产品不再进口。目前,该协同创新中心承担高端压缩机、核主泵、硬岩掘进机、巨型起重机等重大装备的研制任务。这些代表国家制造业最高水平的重大装备研制,为“制造强国”注入了大连理工大学的智慧和力量。

  下立地:校企合作让科技成果开出花来

  2015年,一座连接主城区与高新区的双层跨海大桥屹立在大连星海湾。这座壮丽的大桥创下了国内桥梁史多项第一:国内首座海上地锚悬索式跨海大桥、第一座公路双层钢桁架悬索桥……在大连乃至全国建桥史上留下灿烂一笔。

  而这项工程就是由大连理工大学张哲教授团队负责设计的。这座大桥见证了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使命和担当。大连理工大学建校伊始就树立了这样的使命担当。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是为了迎接新中国建设,特别是为建设东北而生。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个颗返回式卫星、第一台激波管、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台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第一座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等,凝聚着大工人的智慧。如今,这份使命感依然强烈。学校先后成立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校企合作委员会”让科技成果在东北各项重点建设工程、各类大中型企业落地开花——与省内企业签订科技合同超过4000项,合同总额十多亿元,累计产生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地处东北的大连理工大学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校长郭东明院士说。

  中树人:传承红色基因让人才留下来

  “我学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我选择留在盘锦工作,参与到当地的石油产业发展中。”9月26日,和运集团、辽宁陆海石油装备研究院等盘锦市31家企业走进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有毕业生这样表达自己的工作意向。在当地招收全国重点大学人才,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2013年,将优质教育资源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盘锦校区,这座因油而兴的城市告别了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靠人才。67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培养了25万毕业生,其中有一大批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贡献。学校积极教育、引导毕业生在辽宁建功立业。近十年来,有51%的本科毕业生、41%的研究生毕业留在辽宁,成为辽宁省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中坚力量。一批批毕业生投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当中,诠释着这所与共和国同龄的高校的育人理念。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说:“大连理工大学办学67年来形成的红色基因,体现在担当兴校强国使命的历史自觉、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自觉和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自觉。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将爱国情怀转化为爱国实践,投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建设热潮中。”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邮编:116024